拉萨疫情最新通告背后,一座高原古城的静默与突围
60
2025-07-03
2022年12月,当全国多地陆续解除封控、转向“新十条”后的开放节奏时,长春这座东北工业重镇却悄然迎来了一场特殊的“静默管理”,与年初那场牵动全国的疫情不同,这一次的长春封城几乎未被主流舆论场记录,成为新冠三年尾声里一段被折叠的北方记忆。
12月5日凌晨,长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,宣布对主城区实行“5天临时管控”,没有“封城”字眼,但“非必要不外出”“暂停堂食”“线上教学”等条款与年初的封控措施高度相似,彼时,长春日均气温已跌破零下20℃,防疫人员需在寒风中组织核酸,市民排队时呵出的白雾在口罩边缘凝结成冰。
与春季疫情不同,此次封控的争议点在于“必要性”,官方通报显示,12月初长春单日新增感染者不足百例,且多为轻症,社交媒体上,有市民质疑:“广州单日破万都放开了,我们为什么还要封?”但亦有观点认为,东北医疗资源相对薄弱,冬季流感高发叠加新冠,保守策略是为保护老年群体。
保供体系与“最后100米”困境
得益于春季疫情的经验,长春此次保供响应迅速,大型商超启动“线上下单+社区配送”,但低温成为最大敌人,有志愿者描述:“蔬菜包放在楼道半小时就冻成冰坨,酸奶能当砖头用。”部分老旧小区因管道防冻需每日放水,居民不得不在取物资与防水冻之间权衡。
就医通道的“灰色地带”
尽管官方承诺保障急危重症就医,但实际操作中仍存矛盾,一名癌症患者家属在微博发文称,因无24小时核酸证明被医院拒诊,最终通过私人关系才得以入院,而另一方面,部分药店悄然出售抗原试剂和退烧药,价格较平日翻倍,形成地下医疗市场。
纵观12月全国疫情舆论场,长春封城几乎未登上微博热搜,这与三方面因素相关:
值得注意的是,12月10日长春宣布“解除管控”时,也未举办新闻发布会,仅通过政务公众号推送简短通知。
当长春结束5天静默,实际已悄然转向“事实性共存”,药店门口排起长队购买感冒药,社区医院开始发放“健康包”,但官方始终未明确承认政策转向,这种“只做不说”的风格,折射出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与地方现实间的谨慎平衡。
有基层公务员透露:“我们接到两条矛盾指令——既要避免医疗挤兑,又不能‘加码’防控,最后只能靠‘倡议’代替强制。”这种模糊治理在12月下旬达到顶峰:部分单位要求阳性员工居家,但不再查验核酸;学校宣布“自愿到校”,班级出勤率不足30%。
长春的12月封城,本质上是中国防疫政策“转弯期”的地方化实践,它至少留下三点思考:
当2023年的春风吹过人民大街,长春人或许不会忘记那个矛盾的12月:一边是“解封”的欣喜,一边是对未知感染的忧虑;一边是核酸亭的拆除,一边是医院发热门诊的长队,这场未被充分记录的封城,恰如新冠纪元末期的一个隐喻——我们终将走出寒冬,但那些冰封下的个体叙事,值得被书写。
(全文共1628字)
注:本文基于公开报道及社交媒体信息综合撰写,部分细节已做匿名化处理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