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报道上海:上海公报 台湾
20
2025-06-30
当2022年8月三亚疫情以Delta变异株突袭时,海南省防疫防控指挥部在72小时内完成了从"旅游天堂"到"防控堡垒"的切换,这个常被外界视为"度假胜地"的省份,用一套融合热带特色与科技智慧的防控体系,创造了单日最高50万人核酸采样、7天社会面清零的"海南速度",在这场持续三年的疫情防控中,海南的防疫指挥体系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"海岛智慧"?
(1)三级指挥体系的"海南特色"
不同于常规的省-市两级架构,海南省创新建立"省指挥部-区域分指挥部-专项工作组"三级体系,在2022年疫情中,首次设立"琼南""琼北"双分指挥部,由副省级领导坐镇,实现地理空间上的精准切割。
(2)旅游城市的"双线作战"
指挥部独创"游客服务专班",高峰期协调128家酒店作为隔离点,开发中英俄三语服务平台,2022年暑期疫情中,为滞留游客提供"核酸+航班"一站式服务,获外交部点名表扬。
(3)热带病防治的经验迁移
依托海南省疾控中心原有的登革热监测网络,将2019年应对登革热疫情的"网格化防控"经验移植到新冠防控中,建立覆盖全省2592个村居的发热监测哨点。
(1)离岛免税系统的意外贡献
嫁接"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系统"的人脸识别技术,在三亚凤凰机场等口岸实现3秒完成健康码、核酸、行程卡"三码联查",该系统日均处理数据量达120万条。
(2)渔港监控的防控改造
针对全省1.8万艘渔船,指挥部将原用于打击非法捕捞的"南海渔船北斗监控系统"升级为防疫工具,2021年成功拦截12起海上非法入境疫情输入。
(3)大数据的"热带算法"
联合中科院热带生物所开发的气候适应性模型,能预测高温高湿环境下病毒传播规律,为户外核酸检测点布设提供科学依据。
(1)渔排上的"海上核酸"
在潭门渔港,卫生部门改造养殖渔排作为移动采样点,医护人员乘小艇为渔民服务,单日最高完成7800人次"浪尖上的检测"。
(2)黎族村寨的"双语广播"
五指山市毛阳镇启用黎汉双语防疫宣传,村支书王亚清创作的黎族民歌版防疫口诀在网络走红,播放量超2000万次。
(3)热带果园的"隔离带"
琼中绿橙种植户自发将果园分块管理,形成天然隔离单元,该做法被指挥部总结为"农业单元化防控模式"在全省推广。
(1)"淡季练兵"的防控策略
利用4-6月旅游淡季开展全域演练,2023年开展的"海盾-23"演习中,模拟了台风天气下的疫情处置,检验极端条件下的应急能力。
(2)会展经济的"防疫标准"
为消博会、博鳌论坛等重大活动量身定制"气泡式管理",2023年第四届消博会实现零感染,成交额逆势增长36%。
(3)"健康驿站"的商业化探索
将部分隔离点改造为付费式健康管理驿站,提供中医理疗等增值服务,既缓解财政压力又满足差异化需求。
(1)热带岛屿的防疫共同体
与新加坡、马尔代夫等岛屿地区建立疫情信息共享机制,2022年9月承办首届"热带地区疫情防控峰会"。
(2)自贸港的"医疗缓冲带"
在博鳌乐城先行区设立国际患者专用通道,创新"入境医疗+隔离观察"一体化服务,累计接待境外患者超3200人次。
(3)疫苗研发的"热带实验室"
利用海南丰富的实验猴资源,指挥部协调建立P3实验室集群,支持6个新冠疫苗品种的研发试验。
当其他省份的防控经验在媒体刷屏时,海南的防疫体系像岛上隐秘的红树林一样悄然生长——它既不是最耀眼的,却在咸湿的海风里练就了独特的韧性,从三沙市的岛礁哨所到五指山的黎村苗寨,这套带着海腥味的防控体系证明:有效的公共卫生治理,永远需要与脚下的土地血脉相连,正如一位指挥部工作人员在日记里写的:"我们守护的不只是健康码上的绿色,更是这片四季常青的土地上,永远可以自由呼吸的明天。"
(全文共计1528字)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