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省病例最新消息(广东省疫情病例情况)
24
2025-04-26
广西壮族自治区,这片镶嵌在中国南疆的瑰丽土地,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、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,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理与文化单元,广西下辖14个地级市,每个城市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串联起北回归线上最动人的风景线,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这些城市鲜为人知的一面,揭开它们的历史密码、文化基因与发展脉络,呈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广西城市群像。
广西的行政区划历经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,早在秦朝时期,广西地区便纳入中央王朝版图,设桂林郡、象郡等,1958年3月5日,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(1965年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),标志着现代广西行政区划格局的基本确立,经过多次调整,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14个地级市,包括南宁、柳州、桂林、梧州、北海、防城港、钦州、贵港、玉林、百色、贺州、河池、来宾和崇左。
从地理分布来看,广西14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,桂北以桂林为代表,喀斯特地貌与山水文化交相辉映;桂中以南宁、柳州为核心,形成政治经济文化高地;桂南沿海的北海、防城港、钦州三市组成北部湾经济区,面向东盟开放前沿;桂西的百色、河池则保留了最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风情;桂东的梧州、玉林、贺州等地,历史上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。
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广西常住人口约5013万,其中首府南宁以874万人口位居第一,成为唯一一个人口突破800万的城市,柳州、桂林分别以416万和493万人口位列其后,从面积来看,百色市以3.63万平方公里居首,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面积;而防城港市仅0.62万平方公里,为广西面积最小的地级市,这种人口与面积的不均衡分布,恰恰反映了广西多样化的地理环境与发展路径。
南宁作为广西首府,不仅是政治中心,更在"强首府"战略下快速发展,五象新区崛起为金融中心,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使南宁成为中国—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,2022年,南宁GDP突破5000亿元,在数字经济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表现抢眼,但少有人知的是,南宁还拥有全国最大的药用植物园——广西药用植物园,收集保存活体药用植物近万种。
柳州以工业立市,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,汽车产量占广西90%以上,柳钢、柳工、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享誉全国,鲜为人知的是,柳州还是中国最早使用自来水供应的城市之一,1906年就建成了自来水厂,柳州的城市建设也颇具特色,"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,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"是其真实写照。
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,其喀斯特地貌和漓江风光被印在人民币20元背面,但桂林的价值远不止于此——它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,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,抗战时期曾作为"文化城"汇聚了全国众多文化名流,桂林的米粉文化也独树一帜,市区米粉店密度堪称全国之最。
沿海三市中,北海以银滩和涠洲岛闻名,但它的珍珠产业同样耀眼,南珠宫收藏的"珍珠王"直径达2.6厘米;防城港作为深水良港,是中国与东盟海陆相连的重要节点,其红树林保护区面积居全国前列;钦州的坭兴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,古龙窑烧制技艺传承千年。
梧州作为广西东大门,曾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保存着大量骑楼建筑,六堡茶文化源远流长;玉林的"岭南都会"美誉由来已久,中小企业蓬勃发展,福绵裤子、北流陶瓷行销全国;贵港地处浔郁平原,是广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,桂平西山为岭南佛教圣地。
百色的红色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,乐业天坑群堪称"天坑博物馆";贺州的黄姚古镇保存完好,被誉为"梦境家园";河池的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,盘阳河流域长寿现象引发全球关注;来宾的忻城莫土司衙署是亚洲保存最完好的土司衙署之一;崇左的德天跨国瀑布气势磅礴,花山岩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近年来,广西积极构建"南向、北联、东融、西合"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,14个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找到了各自定位。
北部湾经济区(南宁、北海、防城港、钦州、玉林、崇左)作为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,正加快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,2022年,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.7亿吨,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万标箱,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,平陆运河开工建设,将打通广西内河航运通江达海的新通道。
珠江—西江经济带(柳州、桂林、梧州、贵港、来宾)依托黄金水道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柳州的智能网联汽车、桂林的文旅康养、梧州的再生资源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,西江航运干线升级工程完成后,3000吨级船舶可直达粤港澳大湾区。
左右江革命老区(百色、河池、崇左部分地区)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,大力发展特色农业、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,芒果、甘蔗、桑蚕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,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体验游日益红火。
各城市间的交通互联互通也显著改善,广西高铁运营里程达1792公里,实现市市通高铁;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,县县通高速基本实现;南宁吴圩国际机场T3航站楼加快建设,将形成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空枢纽,立体交通网络有力支撑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。
广西14市的文化多样性在全国罕见,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"广西文化现象"。
语言文化上,广西堪称"语言博物馆",南宁的平话、柳州的桂柳话、桂林的官话、梧州的粤语、北海的廉州话、壮族的壮语、瑶族的瑶语等数十种语言方言在此交汇,有趣的是,广西人普遍掌握多种方言,语言转换能力令人称奇。
节庆文化丰富多彩,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、柳州的国际水上狂欢节、桂林的山水文化旅游节、北海的开渔节、河池的铜鼓艺术节、崇左的花山文化节等,都成为城市文化名片,壮族三月三更是全区性节日,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饮食文化极具地域特色,从南宁的老友粉、柳州的螺蛳粉、桂林的米粉、梧州的纸包鸡、玉林的牛巴、北海的海鲜、钦州的猪脚粉到百色的芒果,每个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美食,广西饮食讲究"酸、辣、鲜、香",注重食材本味,与当地气候环境高度适应。
建筑文化也各具风采,桂林的徽派建筑、梧州的骑楼城、南宁的壮族干栏式建筑、三江的侗族风雨桥、南丹的白裤瑶粮仓等,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景观,这些建筑不仅美观实用,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智慧。
尽管广西各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,但仍面临一些共性挑战,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突出,2022年南宁GDP是来宾的6倍多;产业结构有待优化,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;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,高端人才集聚能力不足;生态环境压力增大,石漠化治理任务艰巨。
面向未来,广西14市需要立足自身优势,走差异化发展道路:
南宁应强化科技创新功能,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;柳州需推动传统工业智能化转型,打造现代制造城;桂林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,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;沿海三市要协同发展向海经济,共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。
桂东城市群可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,承接产业转移;桂西地区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发展特色产业;各城市都应加强生态保护,守护好广西的绿水青山。
随着RCEP生效实施和中国—东盟自贸区3.0版建设推进,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前沿窗口,其14个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通过错位发展、优势互补,广西城市群有望形成更加协调的联动发展格局,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。
广西14市,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厚重的书,记录着壮乡大地的沧桑巨变;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幅动人的画,描绘着民族团结的和谐图景;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首悠扬的歌,传唱着山海之间的时代新声,从漓江烟雨到北部湾潮涌,从红水河奔腾到西江帆影,广西的城市群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壮美篇章,了解这些城市,不仅是认识广西的窗口,更是理解中国区域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重要视角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