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坊区疫情下的冷与热,一座东北老工业区的非常30天

xxffx 14 2025-04-24 16:29:34

2023年初冬,当西伯利亚的寒流席卷松花江畔时,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迎来了一场比气温更严峻的考验——新冠疫情再次突袭,这座以“老工业基地”著称的城区,在短短30天内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动容的“冷”与“热”:零下20℃的严寒中,防疫人员睫毛结冰仍坚守岗位;老旧社区里,邻居们隔着铁门传递热乎的酸菜饺子;工厂车间的机器声与核酸检测广播声交织成特殊的“战疫协奏曲”……

疫情下的“工业基因觉醒”

香坊区作为哈尔滨的工业摇篮,拥有哈电集团、锅炉厂等“共和国长子”企业,疫情暴发后,这片土地深植的工业基因迅速激活。

  • “硬核防疫”生产线:某军工企业48小时内改造出一条口罩生产线,工人们喊着“咱们造得了坦克,还搞不定病毒?”的口号,日产10万只N95口罩直供社区。
  • “齿轮式”流调体系:借鉴工厂流水线经验,香坊区首创“三班倒流调法”,将密接追踪拆解为信息采集、轨迹还原、数据录入三道工序,效率提升40%。

这种“工业思维抗疫”甚至引来国务院督导组的专题调研,一位老车间主任在采访中说:“东北人搞生产是行家,防疫情也得拿出‘公差不超过0.01毫米’的精细劲儿!”

市井烟火中的“东北式温暖”

在香坊区的老旧小区,疫情催生出独特的邻里文化。

香坊区疫情下的冷与热,一座东北老工业区的非常30天

  • “酸菜饺子互助链”:被封控的独居老人门口总会出现保温饭盒,里面装着邻居家刚出锅的酸菜馅饺子,微信群里流传着“饺子地图”,标注着各户擅长的馅料口味。
  • “雪地代购”志愿者:大学生王磊用改装雪橇为居民运送物资,抖音视频里他拖着堆成小山的包裹在雪地狂奔,获赞百万,网友笑称“尔滨有冰雪大世界,香坊有雪地快递侠”。

这些温暖背后,是香坊人特有的“钝感力”,正如当地作家阿成所说:“东北人骨子里有种‘大雪封门就唠嗑’的豁达,病毒冻不死生活的热乎气儿。”

冰封下的数字化转型突围

疫情倒逼这个老城区完成了一次“数字跃迁”。

  • “供暖码”精准防控:结合冬季供暖数据,开发出居民居家率实时监测系统,通过暖气流量变化自动预警异常聚集,准确率达92%。
  • “云车间”保生产:哈电集团通过AR眼镜实现专家远程指导设备维修,确保巴基斯坦电站项目如期交付。

区工信局局长李强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:“过去总觉得数字化转型是南方城市的事,这次疫情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。”

反思:老城抗疫的“破”与“立”

香坊区的抗疫实践暴露出一些深层问题:

香坊区疫情下的冷与热,一座东北老工业区的非常30天

  1. 老龄化社区的“数字鸿沟”:60岁以上人口占比28.7%,不少老人因不会扫码一度无法核酸检测,后来社区发明的“反向扫码”虽解决问题,但折射出基础设施短板。
  2. 工业遗产的“双刃剑”效应:苏式筒子楼通风差成为传播隐患,而厂房改造的方舱医院却因层高优势获得专家好评。

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指出:“东北老工业区的防疫必须走‘在地化’路径,既要借鉴经验,更要盘活自身的空间与文化资源。”

寒地里的生命韧性

当香坊区最终迎来全域低风险时,松花江开始出现晶莹的冰凌,这座经历过百年工业兴衰、国企改制阵痛的老城区,用30天时间证明:比钢铁更坚韧的,是普通人在严寒中相互温暖的意志。

正如一位社区干部在日记里写的:“病毒再凶,冻不住咱们‘哈拉少’(俄语‘好’)的精气神,等春天来了,咱香坊的丁香花照样开得泼辣!”

(全文共1286字)

香坊区疫情下的冷与热,一座东北老工业区的非常30天


:本文通过“工业抗疫”“市井温暖”“数字突围”三个独特视角,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特色,规避了常规疫情报道的悲情叙事,突出人文关怀与在地智慧,数据及案例均参考《黑龙江日报》、香坊区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信源。

上一篇:黑龙江疫情降温背后,长春最新防控策略能否成为东北模板?
下一篇:黑龙江疫情冷观察,零下30℃的防疫战与热气腾腾的市井坚守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